回复 1# Gustav
Q1 技术性科目是否比文化性科目更加重要,在解决就业前景的问题下,家长、老师是否应该调整学生的受教育偏向?1.技术性和文化性科目没有轻重之分,因为现在技术性更加容易找工作,而且收入更高,于是显得更加重要。
2.解决就业前景后,家长,学生自身还会对受教育保持正确态度吗?
Q2 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,如何才算是公平的教育?
1.我认为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和战国时期的教育方式趋近,但在自然科学上加以偏重。
2.教育大概是不会公平的,最多只能做到硬件公平,至于学生自身软件总不可能公平的。
Q3 应试教育与欧美教育是否都具有结构性缺陷,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体制适应性上偏向中高收入阶层?
结构本身没有什么缺陷,偏向中高层是将学校放入市场中的必然结果。
Q4 中/欧美教育本身在阶级流动中是否产生积极作用,还是作为维持上层阶级统治的工具?
确实会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流动中产生积极作用,最顶尖与最底层不在范围之内。
Q7 “好学生”是否是当前教育体制下(无论国内外)的既得利益者,“差学生”的所有不幸是否可以纯粹的归咎为自身不努力?
1.‘好学生’和既得利益者没什么太大关系,,对于好学生而言,改革教育制度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影响。
2.有的“差学生”只是丧失自信,和自身不努力没有太大纠葛。
Q8 “混学”是否是一种对于教育的消极对抗,还是“小混混”本身具有的原罪?只要努力,就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,从而得到阶级的改变吗?
1.没有人愿意混,在成绩与作业的双重打压之下,再加上一些自身问题,就开始混。
2.努力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教育,但阶级改变只存在于在部分阶级之中,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在现在就别想了。
Q9 对待罢课和教师罢工的看法?
中国近代学生的罢课已经成为一种用来威胁统治者的政治手段,但终归不是正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