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2 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,如何才算是公平的教育?
个人认为没有所谓公平,每个人也因为环境不同而独特。每个人因为幼年环境,家庭经济状况,家长观念的不同,导致眼界多多少少会有差别的。即使是老师教同样的东西,每个人的理解也会不同,对每个人的影响也都会不同。好比说学美国文化或者是英文,有些孩子可能每年会去美国游学,有些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英文从来没接触过。
Q5 教育效果的优劣,是否因为不同体制具有的本质属性,还是建构问题?
个人认为没有优劣之分,欧美国家因为稳定的时间比较长,阶级比较稳定一些,不同阶级的人也没有特别多想要鲤鱼跳龙门的想法,比较安于现状;学校也不会像国内那么体制化管理,造成尤其是低阶级的人没有能力也多数时候没有想法去考Harvard/MIT;加一点,至少美国,给中产尤其是低产阶级人群的工作岗位比国内充足不少,所以也就没有拼学历的必要,也就没有绝对的教育效果。至于如果你指的是实践能力的话,个人认为欧美体系好一些的原因是,爱学习的很拼命的在学,也有足够的条件,不爱学习的有很多去打工,实践的机会。提一下我在的这所高中,有一个项目是可以边打工边上公立网课,时间可以兑换成学分。
Q6 教育应该是公有化还是私有化的?校本位制和民主化管理的教育制度,哪个更有利于大多数学生?
个人认为公有化会更利于大多数学生,仅仅因为公有化的话,制度方面会统一一些,学校之间转换也会容易,相比较如果都是私有化学校,之间沟通障碍。【比如我所在的这个学区里,每一所高中都是同样的日历,作息时间,规章制度也基本一致】
Q7 “好学生”是否是当前教育体制下(无论国内外)的既得利益者,“差学生”的所有不幸是否可以纯粹的归咎为自身不努力?
天赋很重要。专注度也很重要。多动症是真事儿。努力就一定有结果,是最欺骗人的鬼话。
Q8 “混学”是否是一种对于教育的消极对抗,还是“小混混”本身具有的原罪?只要努力,就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,从而得到阶级的改变吗?
“混学”在我看来大概有两种,第一”尝试过了,但真不是这块料或者对应试教育不满", 第二“学习无用论”;第二种个人认为放在什么体系下都不会好好学习,所以不是消极对抗,除非你说的教育指的是学习本身,那么所有“混学”都是一种消极的对抗。 |